发信人: biocat (纸核桃), 信区: Fujian
标 题: 家乡的锅边糊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Sep 1 14:24:35 2014, 美东)
乡愁总在异国他乡饥肠辘辘的雨夜不经意间弥漫了胸腔和腹腔。8月份的雨夜,乍暖
还寒,虽然算不上凄风苦雨,听穿林打叶声,也是点点滴滴到心头。躺在床上,包紧了
被子,还是有丝丝寒意透入,胃里空空如也。
回想起读中学时候,清晨总是从一碗热气腾腾的锅边糊,一个香脆焦酥的海蛎饼和一
个茶叶蛋开始的。学校边上的早点摊,几张小方桌,一个红通通的煤炉,上面座着一个
黑乎乎的大铁镬,直径一般半米以上,油光发亮中透着厚重。铁镬中沸着小半锅的鲜汤
,笋干,香菇,肉丝,星鱼干(福州话音,又叫巴浪鱼干),海蛎,虾米和青菜翻腾着
。穿着围裙,带着袖套的大妈,在铁锅前站定,脚生根,腰似轴,站如松,左手拿着半
截白萝卜,蘸少许猪油,在铁镬内壁边圆润的擦上一圈,手法轻盈娴熟,内劲绵长。右
手用小碗从边上红色塑料桶里舀起雪白的米浆,以浆为墨,以锅为纸,泼墨山水的手法
沿铁镬倾倒一圈,雪白的米浆沿着镬壁奔腾而下,肆意流转。盖上木头锅盖,稍等片刻
,再用铁铲将凝固的米浆皮铲入锅中,与鲜汤米水交融,撒上碧绿的芹菜粒。那时常坐
在桌子边,托着腮看热气氤氲中,大妈这样左一圈右一圈,太极云手一般,颇有仙风道
骨。那时受武侠小说毒害的我,总以为做锅边糊的大妈是隐于市的武林高手,少林扫地
僧一般的存在,大锅和锅铲,便是她的独门武器。
那一碗汤鲜味美,热气腾腾的锅边总是暖心暖胃的。一碗锅边打底,整个人都暖和
起来了。达到温饱水平后再吃上一个蛎饼解馋,外皮酥脆,内里鲜嫩,享受得眼睛都要
眯起来了,生活直接奔小康了。炸蛎饼的大叔,胡须拉渣,油渍麻花的,完全没有武林
高手的风范。一口大油锅,几个圆底的铁勺,先铺一层米浆,加上蔬菜,手指微动,飞
花碎叶间,就均匀点缀上肉丁和海蛎,手腕一摇,均匀浇上一层米浆。这腕力的控制,
这眼力,绝对是不世出的暗器高手。往油锅里一搁,吱吱作响,一会就自动脱模。不同
成色的蛎饼在沸腾的油中沉浮翻滚,向四周散发米皮的焦香和蔬菜的清香。焦脆的外皮
,清香爽脆的蔬菜,Q弹的肉皮丁和海蛎,口感和味道的层次是如此丰富,层出不穷,
甩了汉堡包和披萨不知几条街去。也有芋�三角糕,里面还有紫菜,大部分是淀粉,垫
饱肚子的首选,但对生活质量和心理满足度的提高有限。虾酥也是福州的传统早点,但
学校边上实不多见。
福州的风俗,是大年初一要吃锅边糊,怕是坚持的人不多了。记得小时候大年初一做
锅边的期待,小女孩洗手做羹汤的小小雀跃和激动。虽然倒出来锅边厚重成块,不如奶
奶倒的轻薄入味,还是有小小的成就感。如今看完人见人骂,电视爆机的春晚,第二天
还能爬起来磨米浆做锅边的人家实属不多了。街边现做的锅边糊也不多了,大部分是做
好放在保温锅里的,看不到那些早点大侠的风范了。老福洲、安泰楼里面都有锅边糊,
但就是吃不出当年的幸福和满足了。。。。。。
那时两块钱的早餐,吃得舒心畅快。中学的时光,奢侈也就是考完期中考、期末考,
宿舍的姐妹买上几包椰丝蛋卷,甜甜蜜蜜的小小犒劳一下自己。然后一起去租几本言情
小说,看个通宵,精神物质双丰收。。。。。。。
那时的幸福,是那么的简单快乐,如此纯粹,却无法比拟,再也没有了。
家乡的味道,即使万里之外,也温暖游子的心。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不如归去,入骨乡思知不知?
Monday, September 1, 2014
家乡的锅边糊
http://www.mitbbs.com/article_t/Fujian/31263007.html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