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qicheji (阿J), 信区: LeisureTime
标 题: 有一种文学带着伤痕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Jun 1 01:05:07 2016, 美东)
我一直认为,对少年时的我影响最大的作家是方方。
我是在初一时读了方方的《祖父在父亲心中》的。“我”的祖父北大毕业后回乡执教中
学,抗战时面对日寇入侵在掩护乡亲撤离时被捕,慷慨赴死;一直以祖父为荣的父亲是
一个工程师,在文革时他为了自己的安全而畏首畏尾,近乎窝囊的死去。按照一个十来
岁孩子的理解,祖父和父亲似乎是一个强烈的正反对比;然而活在父亲心中的祖父,究
竟对父亲有着什么样的影响呢?
我的父亲也常会说到祖父。因为祖父的历史问题,成绩优秀的父亲没法上清华大学,甚
至都不能上正常的大学。不过这都是文革以前的事情了。文革开始的时候,父亲已经在
江西萍乡工作,71年姐姐出世之后,父亲又几经辗转调回了浙江,一直在搞农业机械。
每次说起祖父对自己前途的影响,父亲对那个时代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抱怨,而在谈到文
革的时候,父母的记忆也更多的是夫妻两地多么辛苦。
少年时我对于那十年的了解,一方面来自父母,另一方面则来自于文学。从70年代末开
始,一大批作家写了关于文革的小说,由于小说描写了文革中人们所受到的创伤,这些
文学作品就被誉为“伤痕文学”。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的这十年,“伤痕文学”可以
说是中国文学的主流。我的少年时代,就是在阅读伤痕文学中度过的。那时候杭州中山
北路天水桥附近有个旧书摊,几毛钱可以买一本80年代的《中篇小说选刊》或《小说月
报》,我一有零钱就会去买几本。刘心武、陆文夫、张洁、谌容、丛维熙、李国文、冯
骥才、蒋子龙、梁晓声等一系列名字,就是这样慢慢熟悉的。
正是这些名字让我成为了一个文学少年。在我的记忆里,他们笔下的伤痕文学给人的感
觉是温暖的:有反思、有感恩,却没有怨恨、没有愤怒。这让我很是诧异。在文革刚刚
结束举国都在批判四人帮的时候,作家们绝对可以把过去十年的日子写得有多黑暗就多
黑暗,把自己和同龄人所遭遇过的悲惨生活记录下来。伤痕文学,不就是应该展现伤痕
,博人眼泪吗?然而,为何他们却没有这么做呢……
二十多年前看的这些小说,到现在我已经不能记住所有的细节了。但是记住的那些,给
十多岁的我留下的都是满满的正能量。梁晓声笔下的《今夜有暴风雪》,让我感到的不
是知青生活的艰苦,而是青年人对于理想的执着,甚至愿意以生命为代价,在暴风雪来
临之际依然坚守岗位;谌容的《人到中年》,讲的是一个年届四十的女眼科医生的故事
,她一直是一个优秀的医生,文革时是,文革后依然是;冯骥才的《感谢生活》里“我
”在火车上遇到了一个奇怪的男子,听他讲述了过去那些年的坎坷遭遇,但是这位男子
在历经坎坷之后依然“感谢生活”;陆文夫的《美食家》写的是一个吃客从建国前一直
到文革后的经历,在他笔下似乎文革时对饮食文化的破坏还不如50年代,而在文革后,
大家对于美食的追求依然没有停止……
作家们的描写,似乎与其他媒介中所刻画的文革十年有着太大的差异。不少人坚持说文
革毁坏了中国文化的传统,败坏了中国人的道德,甚至有人说这十年是中国历史上最黑
暗的十年,如果不反思文革中国就不可能进步云云。每每听到这些言论的时候,我都会
想,那一群伤痕文学作家们,为何对在自己心中留下伤痕的那个时代,不但没有彻底的
否定,而且还愿意报以温情的目光。
美国学者柯文在著名的《历史三调》中用义和团的例子证明,一群经历了同一历史事件
的人,对于所经历的事件描述,都必然是不同的。不过,我不相信恰好这些作家遇到的
都是美好善良的人和事,而强调要反思文革的都不幸的撞到了坏人。我更愿意相信,这
些作家有着忘记仇恨的胸怀和发现美丽的眼睛。我觉得这正是伤痕文学家们和五六十年
代的革命文学家相比的可爱和高明之处。不少五十年代的革命小说中,解放前的日子是
百分之百的黑暗,而八十年代的优秀作家们已经不会再进行非黑即白的描述。然而这并
不意味着他们缺乏应有的批判精神,无论是冯骥才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搜集整理的100
个人的文革回忆,还是梁晓声对80年代以来中国各种社会问题的批判,都说明他们的温
情并不是单纯的鸡汤。
具有批判精神的作家并不需要无情,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Fitzgerald对美国社会
有着深刻的批判,但同时他也非常推崇人们对于名誉与地位的追求,肯定在英雄主义背
后对于善的向往。而在他之前,亨利・詹姆斯的小说早在19世纪就为这种向往做了完美
的注解。简而言之,现实也许是残酷的,但是在残酷的现实中依然有人在追求爱和善,
因此现实也是美好的。特里林把詹姆斯小说中对于美的肯定称为“道德现实主义”。任
何一个时代和社会,都不可能完全摧灭人们渴望实现自我的理想火花。文革也许在很多
方面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是伤痕作家们所展现的,也正是在这个特殊的时
代人们依然保持着对美好的向往。谁说有了伤痕就不能美丽?
因此,当我看着书架上那些将我带入文学之门的名字时,总是会告诉自己还不能写小说
,因为我还不够宽厚。而我在看到这几个月朋友圈里充斥着对于那十年的反思文章时,
也总是会想,反思是不是也应该是理性、温情和宽容的产物。动不动就简单粗暴地说文
革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十年或是不彻底反思文革中国就不能进步的人,是不是本身也
是文革遗风……
Wednesday, June 1, 2016
有一种文学带着伤痕
http://www.mitbbs.com/article_t/LeisureTime/2042925.html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