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y 15, 2017

如何判断对方在说谎

http://www.mitbbs.com/article_t/Psychology/31176141.html

发信人: pandacat (熊猫和猫), 信区: Psychology
标  题: 如何判断对方在说谎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May 15 22:22:35 2017, 美东)

1. 多问一些开放式的问题。
因为撒谎者只是暗示了一个广泛的故事框架,他们的描述往往缺乏细节,因此,让他们
开放地描述更容易露出破绽。不要使用是非题,一段故事中的漏洞会比单纯的“是”或
“否”更容易被识别。
比如说,当你怀疑男朋友晚上去打游戏时,不要问他:“你晚上去打LOL了吗?”,而
是换一种方式来问:“你晚上都干了些什么?”。当对方说自己在xx大学工作,而你表
示怀疑时,你可以让对方介绍一下自己每天去上班的路途,和在大学工作的经历。
假如对方打算说谎,那么接下来他就必须得编故事。而在编织谎言的过程中,他极有可
能会被自己的谎言给绕进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一个谎言要用千百个谎言来修补”。
2. 问一些让对方出其不意的问题,或让对方使用倒叙。
英国朴次茅斯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Aldert Vrij运用了“认知负荷”理论来改良审讯方
法。这一理论是说,无论人类大脑能处理的信息量是多么巨大,对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来
说,在某一时间点都只能进行有限的思考,在同一时间段内的认知资源(cognitive
resources)是有限的,我们很难“一心二用”。
所以,如果在一般的思维过程之外增加额外的“思考”,就会产生认知负荷(
cognitive load),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费脑子”。举个例子,当一个人一边开车一
边打电话的时候,如果认知资源大部分用在了打电话上,放在开车上的认知资源不够,
就容易导致事故发生。
应用在测谎上,撒谎者在应对他人的询问时,就处在“一心二用”的状态,不但要编造
故事,还要考虑措辞,他们非常担心所编造故事的一贯性,所以倾向于反复使用那些考
虑好了的字眼和语句。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问一些无关的、在对方意料之外的问题,
这些问题能够分散对方的认知资源,增加对方的认知负荷,从而使得对方难以维持谎言
的逻辑性。譬如,跳出案件过程本身,突然询问嫌疑人在案件发生时的感官体验,或者
了解案件之后所做的事。这些技巧会让对方更容易原形毕露。
关于增大认知负荷,还有一个很好用的技巧就是:让对方用倒叙的方法来叙述事件的经
过。这对说谎者来说是一种陌生的叙事方式,会极大地增加认知负荷,当对方费劲地倒
叙时,再去编织谎言就显得很困难,容易自相矛盾。
这一点已在实验室中得到证明。Aldert Vrij曾做过一个实验,其中说谎者和说真话者
各占一半,他们被要求以倒叙的方式复述他们的说法。之后,同一批观察者观看了记录
整个问询过程的录像带,并对这些说法的真实性进行评估。如果说谎者平铺直叙,谎言
被辨识出的正确率只有42%――甚至在平均值之下。但如果说谎者是在倒叙,谎言被辨
识的准确率会大大提高,达到60%。
3. 观察对方的自信度,适时发出挑战。
当说谎者认为他们掌握了主动权的时候,他们往往会长篇大论。然而,一旦他们感觉到
不对劲(或许你问到了关键的地方),他们就会变得沉默或者支支吾吾,这是因为,他
们开始感觉到无法继续掌控对话的发展方向,所以不愿意多说。
所以,在谈话过程中,如果对方出现了比较明显的态度转变,我们就要考虑对方是否在
说谎了。在谈话的最后,你可以尝试挑战对方的信心:“为什么我该相信你?”无论对
方说了什么,再问一遍同样的问题,“你还是没有回答我,我为什么应该相信你?”接
下来,再仔细聆听应答。有人可能会表示,自己所说的都是真相,而撒谎者极有可能会
表现过度,气急败坏地指责你不愿意相信他们,甚至扬言用人格担保。这时,你就可以
进行进一步的细节追问。
4. 关注和确认对方叙述中微小的细节。
你可能还记得,当警察想知道嫌疑人与一个案子是否有关时,一般会问:“xx日xx时你
在什么地方,干了什么”,然后通过查证证词的真实性,来判断嫌疑人的可靠性。如果
嫌疑人在一些细节上出了错,那么他的证词就会露出破绽。
而在生活中,当你的男/女朋友说晚上在加班的时候――你就可以问:“谁在陪你一起
加班?你们叫了哪家外卖?加班从几点到几点?”这些细节很容易就能通过调查来证实。
5. “放长线钓大鱼”,不要急于拆穿。
有研究者认为,撒谎者是否能够欺骗成功,依赖于他的听众是否愿意相信Ta。因此,如
果你很快就发现了一处逻辑上的矛盾,也可以不要立即拆穿或纠正,而是假装自己已经
相信,这样,撒谎者可能会抖露出更多的破绽,出现一个接一个的矛盾。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