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warchief (warchief), 信区: Environmental
标 题: 为垃圾按量付费, 这个习惯迟早得确立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hu Nov 2 01:05:28 2017, 美东)
长期以来,“扔垃圾”似乎是一种天经地义的权利,而且是免费的。但随着工业化程度
的加深,一个人所能生产的垃圾,日渐变得惊人。环境能否承载,也成了一个问题。据
世界银行的报告显示,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固体垃圾产出国,产出垃圾
占东亚垃圾产出量的70%。你坐在漂亮的大城市高楼广厦里未必意识到的是,就在几十
公里外,“垃圾围城”已经形成,现场景象可谓震撼。垃圾是现代城市的有害排泄物。
人们有必要大力探索降解处理、回收再利用垃圾的途径,但此方面科技的进步是有限的
,最发达的国家也仍然以压缩掩埋为主要对策。故而,从源头上减少垃圾生产同样重要
。尽管政府不宜强制民众减少物品的消费,但让“多制造垃圾者多付费”能够成为一个
基本的正义法则,否则甚至可能出现穷人变相替富人承担环境成本。
其实国内2002年起,就已经开始征收垃圾处理费,只不过一般是按户定额收取,所以住
户缴纳时有一种是物业费或水费煤气费的附属费的感觉。真正要能起到调控垃圾量,就
必须按量收费,而且越精确越好。以前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曾尝试过替代性的比例收
费。垃圾收费的目的不应该是收费,而是激励人们少丢垃圾。故而合理的制度也要让人
们从减少垃圾的行为中获利。如美国规定市民若参与垃圾回收,垃圾处理费用可打折。
在英国,垃圾减量积极的家庭会得到商店优惠券的奖励。这方面必须提及的是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是垃圾有效回收和处理的基本前提,在我国的大城市已经普遍形式上出现,
至少分两栏。但实效较差,基本靠自觉,而不自觉的人还是大多数。而且有人费心分类
后,看见清洁工的垃圾车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垃圾混同收走,积极性自然会受挫。分
类的实践者可以说完全被不分类的实践者打败了。未来无论垃圾处理收费是否落实,落
实速度是快是慢,越来越细化的垃圾分类可谓都是必须的一步。像广州这次的草案二审
稿已经明确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置单位发现交付的垃圾不合分类要求的,可拒绝接
收。
对垃圾付费制度的一个可能的“中国式智慧”是偷偷将垃圾倒到别人那、单位里或公共
场所。这是短期内无可避免的,但也并非颠覆性的漏洞。这可谓是从单位、公共场所“
顺手牵羊”各种消耗品的反向版。会这么干的,可以讲终究是少数人。我们也可以合理
期待这样的人会越来越少,毕竟偷偷带垃圾离家,是比偷偷带非垃圾回家更不体面的事
情。此外,也可以学习韩国等建立公共监督执行体系。台北在开展此项制度前,对试点
以及邻近地区的垃圾产生量、资源回收量都进行了预先统计和监测,以观察按袋计量对
减量和分类的效果。在制度开展时则派出大量义工在垃圾收集点站岗协助劝导,同时出
动大批环保稽查人员严查弃置与未使用专用袋者,对违法者予以罚款,并鼓励民众主动
检举环境污染违规行为。
乱扔垃圾是对他人权益的侵害,故建立奖赏举报垃圾非法投放制度很合理。我国城市街
道上已然密布摄像头,这构成了对乱扔垃圾在内的各种违法行为的震慑。静态地看,每
家每户的垃圾生产量也一般变化不大,如果垃圾桶垃圾袋领取数据异常又没有合理解释
,同样会引发执法者关注。
Saturday, December 2, 2017
为垃圾按量付费, 这个习惯迟早得确立
http://www.mitbbs.com/article_t/Environmental/31174505.html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