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信人: kehuan (yx), 信区: History
标 题: 我发现这老蒋还真不如阎锡山、张作霖!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Tue Jan 27 03:34:24 2015, 美东)
说起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屡战屡败、损失惨重,有人就把原因归咎于武器不行。
初看还真是这么一回事,当时中日之间的武器装备对比,军舰、飞机、坦克之类的就不要说了,其他诸如火炮、机枪、步枪、枪炮弹等等方面相比日军都差距很大,即便是在双方拼刺刀时,中国军队也不占优势(上刺刀后的全枪总长,中国中正式步枪短于日本三八式步枪)。这么看来,中国军队当时的惨败真是有情可原,老蒋也是无可奈何了。
但是细想也不对。我不禁要问,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何以差到如此程度?对此老蒋就没有一点责任吗?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1929年国民党新军阀混战开始、1931年“9.18事变”、1932年“1.28事变”,从剿共、平定地方军阀、对日作战三个方面看,老蒋都应该重视军工生产和武器采购呀?
就对军工生产的重视程度来说,这老蒋还真不如阎锡山、张作霖这样的地方军阀。
例如,中央军在抗日战争前,可用的山炮、野炮、榴弹炮大约400多门,约15个炮兵团;而当时阎锡山的晋绥军比中央军规模小很多,却有9个炮兵团,山炮、野炮270多门!在忻口会战时,老阎把晋绥军的炮兵全拉上了一线,这200多门炮虽然仍不足以压制日军一个师团的炮兵火力,且难以抵挡日军的空炮协同,但是仍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忻口会战毙伤日军一万多人(另有两万、三万之说),其中大部分是晋绥军炮兵的战绩。
老阎的炮兵了得,和他重视军工生产有直接关系。当时老阎辖下的太原兵工厂,在1930年前后的月产能力为:轻重炮35门,迫击炮100门,步枪3000支,机枪15挺,冲锋枪900支。晋造武器不仅满足了老阎30万军队的需要,还并有余力高价出售给外省军阀。此外,晋军在军阀混战中失败,大批武器被对手缴获,变相提升了其他军阀的装备水平。可以说这阎锡山对提升当时中国军队的装备水平居功至伟。
除了阎锡山之外,另一个地方军阀张作霖也十分了得。张作霖辖下的东三省兵工厂,技术能力和生产能力更是惊人,已经可以仿制日式150毫米榴弹炮和75毫米高射炮了。可惜的是,东三省兵工厂后来被日本人缴获了,转而生产武器打中国。只能怨张大帅死得太早,留下了壮志未酬之憾。
相比之下,老蒋辖下的几个兵工厂,比起老阎、老张就相形见绌了。有不少网文统计了从192几年到抗战前国内几家兵工厂的火炮生产情况,综合起来看老蒋比起那两位差的太远了:
东三省兵工厂:辽14年式37毫米平射炮370门,辽13年式75毫米野炮108门,辽14年式75毫米山炮72门,辽16年式75毫米高射炮4门,辽14年式77毫米野炮320门,仿奥21倍口径100毫米轻型榴弹炮100门,仿日38式105毫米野战加农炮12门,辽14年式150毫米榴弹炮21门,仿日105毫米轻便榴弹炮16门。
太原兵工厂: 1923年至1924年生产晋12年式75毫米山炮200余门,36年、37年又生产200余门;25年至28年生产晋13年式75毫米山炮800门,28年至29年生产晋17年式75毫米山炮700门;27年至29年生产晋16年式105毫米山炮30门;29年至37年生产晋18年式88毫米野炮150门。
而同期汉阳兵工厂造了山炮、平射炮400多门。最搞笑的是江南制造局,在1907到1928年间累计生产494门沪造克虏伯75毫米山炮,29年至31年约产120门,32年停止生产了!这不是莫名其妙吗?
上述材料,经常被蒋粉拿来证明抗日战争时期国军武力装备低劣、战败情有可原,殊不知稍加分析就可以看出这是在一组令老蒋难堪的数据。
为什么阎锡山、张作霖能建设起那么好的兵工厂、生产出那么多武器装备?为什么老蒋就做不到?这绝对不是偶然的,而是一个能力问题、见识问题。
例如,造武器就需要好的钢材,为此,阎锡山兴办了育才炼钢厂,满足了武器生产的需要。而同期老蒋对钢铁工业有什么动作吗?好像没有!这也就难怪他的兵工厂不能大量制造火炮了。
所以,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装备差,老蒋难辞其咎!战前准备不足,战时再以战前准备不足为失败开脱,实在难以自圆其说。
所以,我说老蒋还不如阎锡山、张作霖。如果是阎锡山、张作霖执掌中央政府、控制富庶的长江流域,面对红军、地方军阀和日本人的威胁,这两人肯定是大建兵工厂、大造武器装备!如果能把几千门山炮、野炮拉到抗日一线,那么,“一寸山河一寸血”之中,就会有更多的日本人的血!
Tuesday, January 27, 2015
我发现这老蒋还真不如阎锡山、张作霖!
http://www.mitbbs.com/article_t/History/32092121.html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