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November 30, 2016

采访新晋IEEE Fellow 麻老师

http://www.mitbbs.com/article_t/Faculty/31857861.html

发信人: Highly (高妹), 信区: Faculty
标  题: 采访新晋IEEE Fellow 麻老师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Wed Nov 30 13:17:06 2016, 美东)

看到mildseven007 (麻药塞翁洞洞拐)老师发的文章,说他今年被评上了IEEE Fellow。
刚好我们领域的很多好文章也都发在IEEE杂志上,我便突发奇想,冒昧的去采访了麻老
师。这个称号据说是只颁给工程师们who demonstrated outstanding proficiency and
achieved distinction in their profession. 对于一个来美才19年的同胞(我都来
了14年了,找地缝),非常不简单。


高老师: 请问麻老师,这是你第一年申请这个Fellow吗?申请的程序大致如何?好像要
推荐信的,能说下你都找了谁写吗?

麻老师:不是,去年申请过。确切的说,是nomination,由你的nominator在每年的2月
底之前online提交nomination package。当然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你自己和熟悉的同事、
朋友商量好,由他/她做你的nominator,然后他/她帮你联系推荐人,当然一般情况下
推荐人也是你自己需要提前和别人沟通。有些nominator会让你圈一些名字,他/她直接
去联系。需要至少5封(最多8封)reference letters,加0-3封optional的
endorsement letters。Reference letters必须是来自Fellow的,endorsement letter
则不需要Fellow(可以是以Committee、Section或者 Chapter的名义写的)。我找的8
封references中,只有7封在deadline前递交了,来自industry的 2封,academia 5封
,基本都是比较资深的Fellow。我还找了我的Committee Chair写了一封endorsement
letter。

高老师:这个reference letter和endorsement letter,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吗?

麻老师:Reference主要是阐述nominee的technical contribution。Endorsement是叙
述 the respect or image for the nominee in the community,所以不是必须的,当
然有肯定比没有好。IEEE Fellow评选最神奇的是,在society的Fellow Committee给
nominees评估的时候是看不到reference和endorsement的,只有在IEEE level的Fellow
Committee才能看到。

高老师: 那对学术界和工业界的申请者,评这个称号各自都看重哪些方面?

麻老师:据我了解,这个评比看重的是impact,而这个impact确实是有点虚的东西、有
一定的主观因素。Fellow的评选是完全没有任何反馈的,这个不像论文、proposal,被
咔嚓了起码还有个审稿意见供参考,所以这也是Fellow评选流程里大家抱怨较多的地方。

高老师: 对于学术界的申请者,该如何衡量这个impact呢?是看具体学术问题的突破,
技术的实际转化和应用率,还是有多少人知道(根据word of mouth或者论文的引用率
来衡量)?

麻老师:Academia出身的人,impact可以是学术的或者工业界的。对学术的impact可以
是开创了一个方向(哪怕是一个相对小的方向),或者如果你可以claim你在某个方向
的研究是数一数二的,那就有希望了;研究工作对工业界的 impact就是做的东西(不
管是软件还是硬件product,还是方法、理论)有实际应用为佳,而不是单纯的发论文
,被工业界采用的越多越好。如果以上两方面皆有,选上Fellow就十拿九稳了。

高老师: 这倒是筛掉灌水文的好办法。对目前在科技公司里工作的研究人员和工程师,
你觉得他们在申请这个Fellow时的优势是什么?

麻老师:工业界的申请人,如果有研发或者咨询背景,是有优势的,因为他们做的项目
很容易产生巨大的效应。如果他们能够积极的从幕后走向前台,参加各种业界的会议并
宣传自己的成果,很容易提高知名度。我当发考题之前在工业界的某跨国公司的咨询部
门干过四年多,有两位同事先后评上Fellow,他们都是既能下地干活又能说会道型的。
一般来说,工业界的申请人主要不看重他们的论文,而是看重做的项目是否是工业界的
风向标,是不是leading the industry。

高老师:那你作为学术界代表被选中,尤其不易。评选中有一条是Service to
professional engineering societies。能不能谈下自己做过的service,或者该如何
争取参与的机会?

麻老师:据我所知,service的比重不是很高,我做过两个IEEE期刊的Associate
Editor,以及我们Society下面的某个committee的Secretary、Vice Chair。这个必须
要有,特别多也没必要,特别是对研究为主的faculty来说,当然如果你的兴趣就是多
做society里的service就另当别论。我看了下我们society 这几年上的Fellow,大家的
service都差不多,基本都是当过AE,外加committee、 subcommittee或者working
group等的service。最重要的是在你的society里being active,至少混个脸熟。

高老师: 作为传统工业的研究者,你有没有已经或打算自己成立个startup?你觉得你
们领域目前的startup存在的最常见的问题都有哪些?

麻老师:想过,嗯嗯,惭愧,但是还没有想好。总之,这方面我自己要向别人学习,也
需要多想想。我自己的博士导师就开了公司,我读书的时候3-4人,现在也有30号人了
,不过感觉他后来基本就放弃academia了,我觉得在startup和academia之间需要权衡
,人的精力有限,总得有个取舍。

高老师:那的确是要量力而为,还要看时机了,比如能碰到个好的合作伙伴之类。我想
你获得这个称号对自己的学生一定是个很大的鼓舞。能谈下你管理实验室和指导学生的
style吗?

麻老师:是的,我的课题组里的同学们深感鼓舞。我刚当发考题时,课题组较小,只有
3-4名博士生,我属于经常亲自“下地干活”型的指导博士生,后来课题组慢慢发展壮
大(通常大约10名博士生,加硕士生、本科生、访学,常常有20人左右),我管理模式
也转变为启发加引导型的,在大框架下给大家较大的自由发挥空间,我通常也让第3、4
年的博士生传、帮、带第1、2年的博士生。我很钦佩一直事必亲躬型的导师,但是我自
己天赋和能力有限,现在实在没有时间做到。另外,有时候有些项目本身没有特别多的
研究成分,我也尽量鼓励大家向前再迈一步,把问题升华一下、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还有,我想说的是,作为导师应该和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多听
听他们的意见和想法,支持他们的职业发展,我自己的很多博士生毕业之后还有兴趣继
续对他们研究的课题的后续发展保持关注,也常常帮助我指导后面的师弟师妹,这样我
就形成了已毕业博士生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